黄金城hjc30vip5678“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为切实推进《黄金城hjc30vip5678“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共黄金城hjc30vip5678委员会关于更加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要求,深度融合湖北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紧紧围绕新工科建设核心工作,高质量建成学校第三大学科门类,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我院以工程化教育为主导,努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使我院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较合理的专业布局
在新工科的办学理念下,我院对专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整合与优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停办了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开办了人工智能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型
我院专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教育实施计划。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等,与多家科技企业建立了深度的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有充足机会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实际进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已经初步摸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新模式。
3.课程改革效果初显
我院将高水平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首要目标,积极开设与社会实践与教学改革接轨的“热点”课程。为本院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大数据等课程,为全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
4.建立了“阶梯式”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根据新工科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我院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导师制与学科竞赛结合的模式,使得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阶梯式”的不断提升。
5.就业比例和质量并重
学院围绕优良学风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来开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我院近五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3%以上,考研出国率为15%左右, 一直名列全校前五,期间四次获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6.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博士学位教师16人, 15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5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组织70多人次参加了各项素质培养活动,5名教师参加国外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6人次参加企业挂职锻炼。
7.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新增湖北省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出版规划教材8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争取横向课题经费超1000万元。
8.学院文化建设已见成效
学院建立与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层次。初步建立了主题教育实践和形势政策报告会、读书工程、3X3班会演讲活动等八大类校园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学科整体水平还不高
学院现有专业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较多,但学科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还有待激发,高水平项目和研究成果较少,与学校经管类主流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2.师资队伍弱
专任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11人,占比16%;年龄在40-50岁间的45人,占比65%;年龄在50岁以上的13人,占比19%。师资队伍中高水平年轻博士教师偏少,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学术中坚骨干不足。
3.专业内涵还不能满足新工科建设需要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我院新工科内涵的体现及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跨专业的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群需要尽快建立。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验项目几个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形成IT学科和经、管、法结合过程中的几类复杂工程问题,力求从不同角度实现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我校新工科的建设路径。
4.缺乏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针对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的建设要求,我院已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主体的培养方案修订,增加了多项实践教学的环节,并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如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的获奖逐年增多、承担了十余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等。但是,目前我院省级以上的教研项目和高水平教研类论文不多,尚未建立起完备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体系,尚未突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无硕士学位授权点
我校没有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17年开始与湖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效果良好,但培养研究生仅4人。这对于教师科研的深入,科研团队的建设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我院办学水平层次的提高。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服务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城协动”区域发展布局、服务“十四五”学校和学科发展目标,充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主动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需求,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持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具有“经院”学科特色的新工科。
四、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深度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组建一支专长突出、梯次合理、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科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且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与专业素养的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科人才,打造特色鲜明、优势多元、实力强劲的新工科,使之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新增长极,使之为我校经管优势学科改造升级赋能,使之成为学校第三大主要学科门类。
五、主要任务
1.高质量建设新工科
坚持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统一,坚持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统一,工科内部小交叉,信息固本;学校层面大交叉,经管铸魂。致力于信息类工科与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发挥新工科的学科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向经管类学科和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渗透的公共平台职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以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学科群为抓手,依托“湖北省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铸魂工程,将应用对象和工程案例主要集中在经管具体应用上,促进新工科与经管法等优势学科的大交叉与融合,形成“大数据+ X”“人工智能+ X”的复合发展新模式,以此形成经院特色,助力学校“升大学”三大战役及一流学科建设。
服务湖北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主动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万亿级支柱产业,人工智能专业融入“现代金融”万千亿级优势产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融入“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万千亿级优势产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专业融入“信息网络”千亿级特色产业,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融入“软件及信息服务”千亿级特色产业,人工智能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千亿级特色产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融入“数字创意”千亿级特色产业,在不同方向和领域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2.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拟重点建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研究生教育基础工作,积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等,并与经济、管理等学科共建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完整硕士学位教育培养体系。力争通过“十四五”建设,使本学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等方面得到全面改善,满足相应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50人以上。
服务湖北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万亿级支柱产业,“现代金融”、“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万千亿级优势产业和“信息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千亿级特色产业,在不同方向和领域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支师德品质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四有”教师队伍。围绕学科重点建设领域,引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学科团队开展重点难题攻关,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高水平学科人才群。引进一批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连续一年以上境外学习、教学、科研经历的高级职称教师,确保45岁及以下的教师不低于50%,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主体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实施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学习锻炼。从企业引进工程人才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去。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培养体系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结合、专业进修与技能培训并重,力争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50%以上,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4.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
工程教育认证是我院“新工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考核工程化教育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院在“十四五”期间将以工程教育认证的申报与实施作为学院建设重点。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定位背景下,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和专业发展目标三个方面确定不同专业的定位,并按照工程认证标准为每门课程制定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扩大工科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保证在“十四五”期间工科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5%以上。提高参与“新工科”、“新商科”融合教学的学生比重,例如,通过与金融学院的合作,形成以“互联网+金融”为主体的新工科、新商科融合建设的交叉专业和实验班。在全校的商科课程体系中增设2-3门的新工科必修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导论等,从而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工科、商科协同发展新态势。
5.金课及课程思政建设
为提高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水平,我院将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按照“两性一度”标准,积极建设校级金课,建设省级金课,冲击国家金课。通过线下、线上、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的综合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活跃氛围,重视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建设2-3门省级以上金课。
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重要组成,也是推动金课建设的必要环节。我院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力争在各专业的所有课程、以及课程的所有核心知识点中,课程思政的覆盖率达到100%。
6.科学研究及科研平台建设
到2025年,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培育并产出一批权威著作,力争新增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奖励10项以上,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以上、获得专利授权20项以上,形成一批对湖北社会经济发展有实际贡献和政策意义的研究成果。
提升现有平台综合功能,从智能化、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在商务、金融、供应链、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支持作用。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科研平台有所突破,新增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学科平台。
7.实验室建设
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实验实训中心等,针对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破学科、学院壁垒,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建设彰显新工科、促进学科交叉、服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验室,推进学校“新工科”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现有老旧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龙头,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新工科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
建设商务智能实验室,具体包括人工智能仿真基础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创新实验室、金融智能实验室及财会智能与可视化数据创新实验室等,经过三年建设,成功获批成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8.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主动融入湖北数字化转型战略,结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需求,利用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与1-2家金融机构或科技公司联合组建交叉融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以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为契机,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试点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熟悉经管业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9.加强对外交流
建立新工科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运行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留学经历对学科建设推动作用,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中高端学术与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和拓展境外合作高校资源,推荐教师进修访学,重点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科热门专业教师英语培训,为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规模和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积极推进与国外著名高校本科生学分互认项目、双学位项目和交换生项目。开展高质量国际化课程讲座,通过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引进大数据和计算机课程,共建新工科方面的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10.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以综合能力培养教育体系来切实提高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有终身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服务各体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安全教育学生。全面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和“党员铸魂”工程,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师生党员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党员教育管理条例,加强对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建干部的业务能力水平;着重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全院师生为学院重点工作贡献力量,深化“党建铸魂”品牌工程项目,争取在样板党支部或者标杆院系方面有新突破。
六、运行保障
1.党建保障
坚决有力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坚强领导和责任担当为学院建设把握方向、定好战略、固本强基、突出重点、凸显特色。加强学院党委对学院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把新工科建设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以坚强有力的党建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保障。
2.制度保障
依据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体系。
3.经费保障
围绕学院建设核心和重点,以学校财政资金提供的建设经费为牵引,积极建立多元化筹集资源机制,保证总体投入持续增长。加强资金统筹力度,优化资金结构,健全经费筹措机制,保障学院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依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规范及保障条例,对商务智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新工科平台建设予以场地、资金、人力及制度方面大力支持。
4.绩效保障
建立健全动态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各系部、科研平台和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权利和责任,将学院建设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系部,明确责任人,确保建设目标落细落实。围绕建设任务研究科学合理、定量与定性结合、分类分层次的评估体系,落实年度考核、中期检查和期末评价。强化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经费动态调整力度,切实保障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
附:
规划编写组成员:田浩、邓志华、李红艳、汪波、涂宇琼、梅晟尧
主要执笔人:李红艳、汪波、涂宇琼
黄金城hjc30vip5678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