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交给”信仰

发布者: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8-12-11浏览次数:174

【每日一文】

●突破生之有涯的唯一方式,不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拓展生命的厚度与深度

马克思17岁时曾在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两百年后的今天,这段话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生活?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普遍思索的一个命题。相较历史长河,人的生命短促易逝,于是人们向生命之外去寻求支撑,希冀以一些可以在世间持存的印迹,来体现生命的意义,比如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提出人生“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

马克思在他的论文里,对这个命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人的个体生命是渺小和孱弱的,突破生之有涯的唯一方式,不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拓展生命的厚度与深度,把个体交付给一个更高的价值,比如真理,比如信仰……这些崇高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殒,相反,会在时间的沉淀中历久弥坚。而当个体生命融入崇高的信仰,它便会成为这种价值追求中的一个原子,即便肉身陨灭,也会以另一种方式长久存在,达到不朽。就如作家麦家所说:“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把自己“交给”信仰,唯此才能更好地生活。马克思把自己“交出去”的那个信仰就是共产主义,是“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环视当下,在这个生活方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是否还存在一种无上崇高的价值,足以让我们心无旁骛地把自己交付出去?幸运的是,依然有那么多人毅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愿意终其一生,为信仰做个注脚,为理想而一往情深。比如,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就是一个把自己“交给”信仰的人。他一生都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在大西北驻守了50多年,亲历过新中国所有的核试验。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工作。2012年5月31日,病入膏肓的林俊德仍然坚持下床9次,工作3个小时,直到完成了当天的工作,才溘然长逝。这种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和崇高信仰所生发的力量,让人无不动容。

在同林俊德这场灵魂的对话中,我们看到,虽身处新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林俊德那一代人却激情满怀,可以为了信仰慷慨以赴、万死不辞。而今天一些人生长于太平盛世,却时常被周遭的喧嚣与浮华俘获,被个人的利益与得失掣肘,以致甘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遗忘了究竟何为有理想的生活。

 在这样的语境下,马克思的这段话便格外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它让我们穿过了“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的假象,开始重新思考那个本原的命题——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前,我们亟须呼唤和铸牢崇高的价值信仰,常思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先辈,记住他们的遗志,用他们为我们留下的红色基因滋养灵魂,正心笃志,兢兢业业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该走的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历史寄予我们的期待。

来源:人民网

Baidu
sogou